人生的选择多半受环境左右。只有不断读书,才能挣脱生活的“信息牢笼”,看到更广阔的天地。一、你是谁,难道只取决于周围七嘴八舌的几个人?
年初一次家庭聚会上,我见到了许久未见的表妹。她眉眼间的疲惫与困顿,和刚毕业时的意气风发判若两人。我忍不住唏嘘,曾经那个梦想去大城市打拼的小姑娘,如今却在小县城的安稳工作和潮流的直播热潮之间,被推着走来走去。
为什么会这样?究其根本,是因为她从未真正“打开”过自己的世界。毕业后,她没兴趣读书,只迷恋短视频带来的刺激感,“跟风”成了她所有决定的唯一准则。朋友圈说公务员铁饭碗好,就凭借家里资源无缝躺进事业编;后来小伙伴纷纷转战网络带货,一句话就撬动了她的全部勇气,把稳定丢弃,追潮流炫快钱。
没人想过,她做出的每一次转身,其实并不自由。相反,她像在透明玻璃罩里转圈,把别人的眼界和判断,当成了衡量自己生活的标尺。
展开剩余73%这未尝不是很多年轻人的缩影吧?为什么有人觉得“安于现状”,有人始终在求变?根本原因在于,他们接受的信息是否多元,对世界的判断是不是独立。
有段时间,“信息茧房”这个词异常火,讲的是我们所接收到的消息被算法、圈层、习惯不断过滤,久而久之,思想越来越狭窄。可惜,现实生活比网络可怕太多:你的成长轨迹很可能就被家里人的一句“女孩子安稳点好”、或者朋友的“不拼怎么行?”严丝合缝地封死了。
那么,跳出这种囚笼的方法是什么?就是不断读书——主动找寻新的知识,让视野不被固定死、让灵魂不因环境而麻木。
二、读书能干嘛?给你路,也给你底气
或许有人问:“多读几本书,能改变什么?”现实点说,这世上没有哪本书能直接告诉你“该往哪个方向跑”。但阅读最大的意义,是帮你拆掉原生环境搭建的墙,把自己的选择权一点点夺回来。
举个例子,中国过去几年最热的一批带货主播,绝大多数都遵循着套路——大声呐喊,快速链接,什么热卖刷什么。
如果董宇辉只是随波逐流,他不过是千万个默默无闻的英语老师之一。但他却凭着多年阅读的积累,把卖米讲成了星系大冒险,把直播间变成了可以谈论文学、哲学的公共空间。能力收获认同的背后,是思想的深度和文化背后,是思想的深度和文化视野,而这些不是短视频和朋友闲聊能给的。
换句话说,读书不是万能钥匙,却是照亮迷宫的手电。你把眼界训练得宽广之后,新机会来了你能看出门道;新问题出现,你不再人云亦云,有了解决的理性和判断力。相反,不愿学习的人,遇到新的选择时,只能依赖身边那几个亲友的片面建议,或者被某种潮流莫名鼓动,甚至甘于被动地接受命运安排——你愿意这样吗?
其实,不是每个人都天生聪明。所谓的“思维硬核”,绝大多数时候靠的是积累出来的知识厚度和批判精神。一个从没认真看完一本书的人,要如何跳出身边小圈子的影响?要怎样理解外面的复杂世界?我们的烦恼、焦虑、冲动,很大一部分都来源于“认知闭塞”。
所以,读书、持续读书,就是在为自己拓宽生命的候鸟迁徙线。你没法每年去十个国家,但可以在书中体验他国烟火;现实无法包容你所有梦想,但纸页能提供亿万种可能;你没法和所有精英对话,可阅读却能在思想维度让你与大师同行。
三、你想成为什么样的大人?
值得深思的是,人的成熟,并不是年岁增长的自然产物,而是在每一次独立思考、判断和行动中,在面对人生起伏时不再慌乱,是你反复问自己“我凭什么这样选择”,然后能自信地回答——这是我的决定。
我们见惯了太多人说“身边人都这样”、“事业单位最安全”、“带货赚钱快”,可是,这就是你生命独一无二的答案吗?如果阅读可以解锁更多世界、更多人生视角,为什么还要将自己的判断交付给别人操控?
事到如今,再看表妹那双有些无神的眼睛,我明白,人生天花板有时不在外部,而是来自你拒绝学习、害怕试错的那份懒惰。
可能短视频、跟风流行可以带来一时新鲜感;可面对人生的关键抉择,你若手中只有零碎的常识和几个熟人的建议,未来真的值得期待吗?
这个世界,从不会亏待真正下功夫思考的人。与其抱怨生活太窄,不如翻开一本好书,让灵魂走得远一点。
发布于:河南省华盛证券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